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大師專區> 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佛教與生活.生活與修持8-6

大師專區

字級
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佛教與生活.生活與修持8-6

【作者: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】 2025-09-24
時間:1978年10月18日

地點:台北國父紀念館

(五)一般修行的層次

除了上述菩薩、阿羅漢、修禪、修淨土者有其修行的層次外,有關一般修行的層次,亦可分幾點說明:

皈依三寶 受持五戒

首先說到皈依三寶,三寶是佛法的總綱;皈依三寶,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。一個發心學佛的人,第一步必須先皈依三寶,皈依三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。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,若不皈依三寶,則無緣受用。
皈依三寶之後,除盡形壽以至誠心來受持外,進一步還要受持五戒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能不殺生,則得健康長壽;能不偷盜,則得大富大貴;能不邪淫,則能家庭和諧;能不妄語,則能受人讚譽;能不飲酒,則不亂性。

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淨者,可說是眾福之所歸。如能守持淨戒,現生不受國法,且能受到社會的尊重,真是人天愛戴,天龍護持。從受三皈繼而持五戒,在修學的路程上又進了一層。

佛法中,從發心信仰,到究竟證悟,尚有解、行的修學過程,皈依三寶,進而受持五戒,是修持的表現。《大毗婆沙論》說:「有信無智,增長愚痴;有智無信,增長邪見。」這是說明發心學佛,除了信仰以外,「解」、「行」並重的重要性。

八關齋戒 修十善業

已受持五戒,如能進而持八關齋戒,則佛道上又前進一步。在家的佛弟子,不能出家修行,而對於出家生活,又非常欽慕,因此佛制有八關齋戒,即在一日一夜間,學習出家行。

佛陀曾依修學者的環境、根性,制訂不同應守的規律,除五戒、八關齋戒外,有十善業為德行的根本。
十善業,在大乘佛法中,屬菩薩戒,亦為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等一切善行的根本。如《海龍王經》所說:「十善業道,是生人天,得學無學諸沙門果、獨覺菩提,及諸菩薩一切妙行,一切佛法所依止處。」由此可知,發心學佛,除受持淨戒外,更須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廣修善業。

除上述十善業外,更應以「八正道」為生活的準繩。所謂「八正道」,即正當的見解、正當的思惟、正當的語言、正當的職業、正當的生活、正當的禪定、正當的憶念、正當的努力;能將佛法融和在生活中,才可稱為一個正信的佛弟子。

修菩薩行 六度為舟

佛陀的弟子中有小乘的聲聞、緣覺,以及大乘的菩薩,正信佛弟子從發心學佛、持戒修善,更應由自利進而利他,由自度進而度人。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人,為菩薩的發心;在家修行者,除自身修持外,更應發心修持菩薩行,即發心護法,協助法務進行,或作利益他人的事業。所謂修菩薩行,不出六度。「度」即梵語波羅蜜多,意為到彼岸,即修行者依菩薩乘,如乘一大船,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,度到解脫涅槃的彼岸,完成自利利他的事業,而證佛果。

六度,即:

一、布施:以金錢去救濟貧苦者;或以自己所修學的佛法,去勸化他人,使之共聞佛法,離苦得樂;或犧牲自己所有,去救度一切眾生。

二、持戒:自己遵守佛陀的規律,再以所修的善法去攝受他人,同受法益。

三、忍辱:忍受他人的破壞怨恨、譏諷,以及一切的苦惱。

四、精進:能勤斷一切惡,勤修一切善,勤度一切眾生。

五、禪定:身心安定,不受動搖。

六、智慧:勤修一切事理正智。

菩薩六度的精神,是積極、懇切,而具有甚深意義的。這種微妙、深奧的道理,是佛陀在過去無量劫所親證修驗的。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們,才有機緣聞此大法。因此,一個正信的佛弟子,必須躬親實踐,護持佛法,令佛法深入人間;以真誠懇切的態度去創造事業,福利社會人群。如果人人都能信奉佛教,進而勤修六度法門,自利利他,則社會安定、國家和樂、世界太平的理想淨土將不難實現。

三、修行的利益

修行的利益,可歸納下列六種:

(一)訓練身心強健

修行可以使身心強健,譬如拜佛,晨起拜佛,睡前拜佛,是一種最好的健身運動;如飯後跑香,幫助消化,俗語亦說:「飯後千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」又如朝山禮佛,一則可以接觸大自然,舒展心胸;一則可以增長信心,廣結善緣。稱名念佛,則是修養心性的一種妙法,譬如等候公車,百無聊賴,與其為車子久久不來而煩躁,不如靜心念佛,毫無氣惱。打坐、修觀,亦是澄淨思慮的最好方法。

信仰佛教,不可把他看作百寶靈丹,一般人無理的要求,以為只要信仰,就沒有痛苦,沒有死亡。其實,煩惱痛苦、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現象。只是有了信仰,有了修行以後,身心的力量加強了,可以無懼於生老病死之苦,如證果阿羅漢,一日一食,樹下一宿,山林水邊,逍遙自在。有了修行以後,身心的抵抗力增強,對於外在物質的缺乏、災難苦惱等都能夠忍受;若毫無修行,則心力脆弱,見到別人轎車、洋房的生活,內心受不了誘惑,而苦惱不堪,所以說修行可以令身心強健。

(二)淨化煩惱習氣

一個人的大小煩惱之多,如同恆河沙數,沒有修行,絕對無法對治;習氣亦然,所謂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,經中有大迦葉聞歌起舞、舍利弗照鏡子的記載,這些都是過去生中遺留下來的習氣,可知積習之深。欲淨化這些習氣,唯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辦法。(待續)
12345678第1 / 8頁
追蹤我們